在
6芯光缆的施工过程中,规范操作是确保传输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关键。以下从铺设前准备、敷设过程、熔接测试及收尾管理四个阶段,详细说明施工注意事项:

一、施工前准备:环境勘察与材料检查
1. 环境与路径规划
场景适配:
室内布线:避开强电磁干扰源(如配电箱、电机),优先走桥架或预埋管道,远离暖气、水管等易发热 / 潮湿区域。
室外铺设:
架空:确认电杆间距(≤50m),光缆需用挂钩固定,避免与高压电线并行;
直埋:需穿 PE 保护管,埋深≥0.8m(普通土壤)或 1.2m(农田 / 易踩踏区域),上方铺警示带防挖掘。
路径测量:用卷尺或 GPS 精准测算敷设长度,预留 10%~15% 余量(用于熔接、端接及后期维护)。
2. 材料与工具检查
光缆外观:检查护套是否破损、划痕,端头是否密封(避免进水),开盘后测试光纤衰减(用光源 + 光功率计,初始损耗应≤0.1dB/km)。
辅助材料:准备适配的光缆接头盒(室外需防水型)、热缩管(直径与光纤匹配)、标签纸(需防水防撕)。
工具清单:熔接机、OTDR、光纤切割刀、剥线钳、牵引绳、张力计等,使用前校准设备(如熔接机电极清洁)。
二、敷设过程:拉力、弯曲与保护控制
1. 牵引力与张力管理
牵引方式:
人工牵引:速度≤15m/min,牵引端需用专用网套固定(避免直接拉光纤),拉力≤150N(层绞式)或≤100N(束管式),可用张力计实时监测。
机械牵引:需配置牵引机(速度≤20m/min),并在光缆中内置抗拉元件(如芳纶纤维),严禁超过光缆标称抗拉强度(通常≥300N)。
禁止行为:严禁扭绞、打结光缆,避免拖拽摩擦地面(尤其室外粗糙路面,需垫保护垫)。
2. 弯曲半径控制
静态弯曲:敷设后弯曲半径≥20 倍光缆直径(如 8mm 光缆弯曲半径≥160mm),避免直角转弯(可用弯角器辅助)。
动态弯曲:牵引过程中弯曲半径≥30 倍直径,尤其通过管道拐角时,需涂抹中性润滑剂减少摩擦。
3. 不同场景的保护措施
室内垂直布线:
沿竖井敷设时,每隔 1.5m 用卡箍固定,避免光缆自重拉伸;
穿天花板或地板时,需加金属波纹管保护,端口用防火泥密封。
室外直埋:
遇岩石层需先铺细沙垫层,避免石块划伤护套;
穿越公路时,需用镀锌钢管预埋(内径≥光缆直径的 3 倍),两端做防水封堵。
三、熔接与测试:精度与性能保障
1. 熔接操作规范
光纤预处理:
用剥线钳去除涂覆层(长度 50~100mm),用酒精棉擦拭光纤表面油污、灰尘,切割前保持光纤端面垂直(垂直度偏差≤1°)。
熔接参数:
单模光纤:熔接时间 10~15s,放电强度 120~150bit,热缩管收缩温度 120℃~140℃(持续 30s);
多模光纤:熔接损耗≤0.3dB,重点检查包层对准精度(多模光纤芯径较粗,易因偏心导致损耗)。
2. 链路测试标准
衰减测试:用 OTDR 扫描全链路,单模光缆在 1310nm/1550nm 波长下,衰减≤0.35dB/km/≤0.25dB/km;多模在 850nm/1300nm 下,衰减≤3.0dB/km/≤1.0dB/km。
连通性测试:用光源 + 光功率计逐芯测试,发送端注入光信号,接收端功率值需满足设备灵敏度要求(如≥-30dBm)。
记录存档:保存 OTDR 测试曲线(含衰减系数、接头损耗、长度等数据),便于后期故障定位。
四、收尾与标识管理:维护便利性优化
1. 接头与终端处理
接头盒密封:
室外接头盒需按说明书安装防水胶条,螺丝拧紧后测试气密性(可充入 0.02MPa 氮气,30 分钟内气压下降≤5%);
室内接头盒需固定在桥架或机柜中,避免晃动拉扯熔接点。
终端端接:
熔接尾纤后,将光纤按色谱(如蓝、橙、绿、棕、灰、白)插入 ODF 架或终端盒,用理线器整理线缆,弯曲半径≥30mm。
2. 标识与文档管理
光缆标识:
每根光纤两端粘贴防水标签(注明芯号、起始位置,如 “1 芯 - 机房 A - 办公室 B”),标签需耐紫外线(室外场景);
光缆外皮每隔 10m 粘贴警示贴纸(如 “光纤链路,禁止挖掘”)。
竣工文档:
绘制光缆路由图(标注拐点坐标、接头位置),记录熔接损耗表、测试数据截图,便于后期维护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