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安装
8芯光缆时,纤芯的完整性直接影响信号传输质量,需从施工前准备、敷设过程、熔接 / 端接操作、测试验收等全流程严格把控。以下是确保纤芯完整的关键细节:

一、施工前的准备:避免先天损伤
光缆质量检查
开箱前检查光缆外包装是否破损、挤压变形,若护套有裂痕或鼓包,可能导致内部纤芯受损,需立即更换。
核对光缆型号(单模 / 多模、室内 / 室外)与设计一致,避免因型号错误导致施工中过度弯曲(如室外铠装光缆用于室内狭小空间,易因弯曲过度损伤纤芯)。
抽取光缆样品,用 OTDR(光时域反射仪)测试初始衰减值,确保出厂时纤芯无断裂、微弯等隐性损伤(正常单模光纤 1310nm 波长衰减≤0.35dB/km,1550nm≤0.2dB/km)。
工具与环境准备
使用专用光缆施工工具:如光缆切割刀(避免用普通刀片划伤护套下的纤芯)、光纤剥线钳(调节合适档位,防止剥伤涂覆层下的包层)、熔接机需提前校准,确保熔接精度。
室外施工避开恶劣天气(暴雨、高温暴晒),室内施工清理现场杂物(如尖锐金属、碎石),防止光缆被意外刮擦。
二、敷设过程:杜绝机械损伤
控制牵引力,避免过度拉扯
8 芯光缆的最大允许牵引力:室外铠装光缆≤1500N,室内软光缆≤300N(具体以厂家参数为准),施工时用张力计实时监测,禁止猛拉、急停。
牵引力需作用在光缆的加强件(钢丝或芳纶纱)上,而非护套(若直接拉护套,拉力会传递到纤芯,导致纤芯拉伸断裂)。
长距离敷设(如管道穿管)时,每 50 米设一个牵引点,或使用导向轮减少摩擦,避免光缆与管道壁硬摩擦导致护套破损、纤芯受压。
严格控制弯曲半径
敷设时弯曲半径:静态(固定后)不小于光缆直径的 10 倍,动态(施工中)不小于 20 倍(如 8 芯室外光缆直径约 10mm,静态弯曲半径≥100mm,动态≥200mm)。
禁止 “死弯” 或 “折叠”:光缆转弯处需平缓过渡,尤其在墙角、弱电井等位置,可用弧形弯管辅助,避免直角弯折导致纤芯微弯(微弯会增加衰减,严重时断裂)。
避免挤压与冲击
室外直埋时,光缆需埋深≥0.8 米(冻土区埋于冻土层下),上方铺警示带,避免后续施工碾压;架空敷设时,光缆需固定在钢缆上,防止风吹晃动与电杆摩擦。
室内敷设时,光缆与强电电缆(如动力线)保持≥30cm 间距,且不与水管、风管等重型管线并行捆绑,防止受压变形。
搬运光缆时禁止滚动抛掷,盘装光缆需竖立放置,避免平放时中间下垂导致纤芯受力。
三、熔接与端接:精细操作防损伤
剥缆与清洁:保护纤芯涂覆层
剥外护套时,用光缆切割刀环切后轻掰,避免刀刃深入损伤内部束管(8 芯光缆多为束管式,束管内有纤芯和阻水凝胶)。
剥束管时,用专用剥线钳剥除,禁止用手撕拉(束管材质较脆,暴力撕扯可能连带扯断纤芯)。
去除纤芯涂覆层(颜色涂层)时,用光纤剥线钳轻夹,剥后用无水酒精棉(99% 纯度)单方向擦拭 3-5 次,去除残留涂层和油污(杂质会导致熔接时产生气泡,影响强度)。
熔接操作:精准对齐,减少损耗
切割纤芯时,用高精度光纤切割刀(切割角度≤0.5°),确保端面平整无毛刺(端面不平整会导致熔接后纤芯错位,增加衰减甚至断裂)。
熔接机内的 V 型槽需保持清洁,若有灰尘会导致纤芯放置偏移,每次熔接前用专用清洁棒擦拭。
熔接后立即套热缩管,加热时确保热缩管居中覆盖熔接点,避免加热不均导致纤芯受力(热缩管未固定好,后续震动可能使熔接点断裂)。
接头保护:防水与固定
室外接头用防水接头盒,盒内填充阻水凝胶,确保密封(进水会导致纤芯氧化,增加衰减);室内接头用终端盒,纤芯盘绕半径≥4cm(避免盘绕过紧导致微弯)。
接头盒需固定在牢固位置(如电杆、墙壁),避免悬空晃动,盒内光纤预留长度适中(通常 1.5-2 米),既方便维护,又不因过长导致挤压。
四、测试验收:及时发现隐性损伤
逐芯测试,排除隐患
用 OTDR 测试每根纤芯的衰减曲线,观察是否有突然的衰减台阶(表示纤芯断裂或严重损伤)、高衰减点(可能是微弯或熔接不良)。
用光源和光功率计进行双向测试(A 到 B、B 到 A),确保 8 芯均有信号传输,且衰减值在设计范围内(如楼宇布线单模光纤衰减≤0.5dB)。
机械性能验证
对熔接点进行拉力测试(单芯熔接强度≥0.6N),确保熔接处不会因轻微拉扯断裂。
验收后标记光缆路由和接头位置,避免后续施工误操作(如钻孔、钉钉子)损伤光缆。